文 |张恒
编 |俞燕
出品 |喻观财经
已经获得F轮融资的卖水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圆心科技”,H01706.HK),华润或将还能话等不及了。怡宝4月19日,赴港又向港交所发起了第二次冲击。故事个神
这是再创2021年10月15日首次向港交所递出招股书后,圆心科技第二次递表。卖水
2021年,华润或将还能话正值互联网医疗机构上市潮,怡宝多达34家实现上市。赴港而圆心科技、故事个神微医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微医”)、再创智云健康科技集团(下称“智云健康”)、卖水叮当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叮当健康”)等亦加入申请大军。华润或将还能话
不过,怡宝这四家皆折戟港股,上市之梦悉数告败。而它们还只是65家失败者中的一小部分。
上市这种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经历了2020年由疫情激发的互联网医疗井喷行情后,2021年迎来了强监管之音:2021年10月26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这是继2018年互联网医疗领域三大管理办法试行之后,官方出台的首个细则文件,亦是2021年互联网医疗领域最重磅的政策。
在2021年没有赶上IPO这趟车的上述四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在2022年不约而同地重拾上市梦想。3月17日,叮当健康二度递交招股书,4月智云健康和圆心科技亦再次递交招股书。
3月的时候,据新浪科技报道,微医将再度谋求港股上市,虽然目前未见其新的招股书。
登陆港股一向是医疗健康类企业上市的热门选择。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该行业的新股家数、融资额及总市值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49%、135%和61%。然而,受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疫情加剧等因素影响,2022年首季以来,港交所的新股市场融资总额及数量均大幅缩水,其中新股数量创下过去六年以来的新低。
但是对于这几家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说,不断亏损额、缩水的毛利率、高企的成本,已使其上市已是“声声急”。
作为首批入“互联网+医疗”赛道的公司,圆心科技能圆上市心愿吗?
融资“竞速”
在“互联网+”医疗的政策倡导之下,自2015年以来,掀起了互联网医疗投资高峰。
包括圆心科技、叮当健康等在内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便是在2015年成立。挂号网则在这一年更名为微医。
原本在华润集团旗下的健一网做得风生水起的何涛,决定从打工人变成创业者。2015年,在北京成立圆心科技。
何涛离开健一网的2014年,该网作为华润集团唯一的电子商务试点,刚刚拿下3亿元的A轮融资,成为国内首家融资成功的网上药店。并在五个月后发布了在线问诊平台“健一医生”。
其实何涛既非出身于医疗行业,亦非科技领域,而是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管理学。凭借其在健一网积累的人脉和工作经验,圆心科技走上了“互联网+医疗”赛道。
2015年在创立圆心科技的同时,何涛还推出了“妙手医生”在线平台,开始发展线上问诊业务。
不过何涛创立的圆心科技,在成立之始但揽得投资人。红杉资本成为其天使轮投资方,腾讯亦成为其给力的“金主”。
成立以来,圆心科技(妙手医生)便开启了火速烧钱的模式。WIND显示,成立两年后,圆心科技拿到了B轮融资,过了仅半年,又拿到5亿元C轮融资,2019年获得5亿元C+轮融资,2020年获得6亿元D轮融资。
经过几年的发展,圆心科技已成为国内第一大专注处方药的综合医疗交付平台,并成为首批取得医疗执业牌照的互联网医院平台,业务覆盖旗下妙手医生、圆心药房、圆心惠保等网上业务平台。
进入2021年,圆心科技依然忙于融资,3月一举获得高达30亿元的E轮融资,刷新2019年以来单笔最高融资。8月再获逾15亿元F轮融资。
再然后,两个月后,圆心科技宣布启动IPO,在10月15日这一天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实现上市,不仅仅是何涛个人实现财富自由的关键一步,亦是圆心科技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一跃,更是其背后一大批知名投资机构能否顺利退出的关键。
圆心科技招股书显示,何涛持有圆心科技37.01%的股份,是其第一大股东。腾讯和红杉资本分列第二和第三大股东,分别持股19.55%和15.75%,几乎每轮融资都会参与的启明创投持股6.90%。
不过,就在圆心科技递交招股书的九天后,2021年最重磅的政策——《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横空出世。
无论是对于圆心科技还是其同行而言,该细则对其的影响不言而喻。明眼可见的一个影响便是,微医、叮当健康、智云健康以及圆心科技,皆冲刺港股落败。
不过,这四家又全部在2022年发起了新一轮IPO的尝试。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今年的资本市场环境来看,可能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今年首季,仅有一只大型新股江西上市,两只生物科技及医药新股上市,且融资额和首日股价表现皆远逊于往年新股。
虽然3月圆心科技已拿到证监会的“路条”,但能否如愿上市,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能否去掉“卖药”的标签
圆心科技的招股书显示,旗下拥有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和健康服务三大版块。其中,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是其主营业务,2019年-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23.03亿元、35.37亿元和56.15亿元,在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97.9%、97.5%和94.6%。
换言之,剔除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后,圆心科技来自其他两个板块的营收占比仅为0.8%和4.6%,三年来的合计营收只有0.49亿元、0.93亿元、3.32亿元。
听着颇为高大上的“综合患者服务”,从其细分业务项则可以看出,实则包括院外药房服务、院外医疗服务及药品批发服务。换言之,该业务模式其实就是线下的圆心药房网络和线上的妙手医生平台销售药品。
而“卖药”正是圆心科技起家之始,无论是最初的“妙手医生”还是后来转战互联网医药业务和线上医疗健康服务,但在外界眼里,圆心科技始终难以摆脱“卖药”的标签。
不过与处在同一赛道的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相比,圆心科技尚不在一个等级上:2021年京东健康的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营收达261.77亿元,阿里健康的医药自营业务营收则为132.16亿元。
但是若论净亏损的规模,圆心科技与京东科技的差距倒不算大:其2021年的净亏损为7.57亿元,仅比京东健康的净亏损额多出来3.16亿元。而阿里健康在2021年首次实现盈利,净利为3.43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近年来圆心科技亦在探索多元发展,已打造了妙手医生、圆心药房、圆心惠保、圆心医疗科技等多个品牌,但整体来说仍然未能摆脱营收模式单一、过度依赖药品销售的发展困境。
2020年,监管部门发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强对线上药品销售及相关平台服务的监管。
其实对于圆心科技来说,也许并不急于摆脱“卖药为生”的模式,而是要在该领域打造自家的“马太效应”。
其招股书显示,IPO募集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发展院外综合患者服务、用于加强为医院患者提供数字化服务及智能一体化医院工作场所;用于扩大医院服务网络的覆盖范围;用于扩大公司供给端赋能服务有关的服务能力等。
“医药险”闭环能否走通
2015年,当互联网医疗热潮涌动,商业健康险也呈迅猛发展之势,当年的健康保险保费2400亿元,增幅达51%。作为与医疗领域有天然耦合性的商业保险,自然亦成为医疗机构或互联网医疗企业的青睐。
2017年,张小栋创办镁信健康,探索打通患者、药企和商保公司之间的壁垒,想构建一个完整的“互联网+医+药+保险”的生态闭环。
由于落地模式不成熟、盈利能力差,2017年的互联网医疗行业陷入低谷。而镁信健康的探索,无疑将带来新的发展可能性。
对于圆心科技或镁信健康们来说,在2020年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惠民保”。2020年,圆心科技和镁信健康分别拿到30亿元和10亿元融资,备足弹药,重金布局“惠民保”。
“惠民保”的官方名称其实叫“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属于一种“城市定制、商保承保”的模式,由各地政府部门、商业健康险和第三方科技或服务公司共同参与的业务。早在2015年,也就是圆心科技成立的这一年,深圳市率先推出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成为“惠民保”的雏形。
不过,这个业务要到2020年才开始出现井喷式发展,一个大背景自然是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到来。
有关统计显示,2020 年全国已有23个省、179个地级城市推出共111 款惠民保产品,超4000万人参保,累计保费规模达50亿元以上。
虽然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惠民保”是又一款赔本赚吆喝的业务,但对于第三方保险科技平台或互联网医疗机构来说,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这些企业要想渗入这个业务或保险业,最好的切入口便是所谓的“医药险”闭环,尤其是通过提供特药。
圆心科技的招股书显示,其创新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板块,主要通过创新保险平台“圆心惠保”,为市场提供创新新特效药保险产品、惠普型商业医疗保险、带病险和药品福利险四大保险类业务。
比如,圆心科技通过“商保特药保险”,为保险公司定制涵盖高发恶性肿瘤及罕见病的特药(最高覆盖100种特定药品)直赔服务的药品保障支付方案。
圆心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旗下拥有264家药房,与超过360家医院合作、为超过150家医药公司提供服务。与逾110家保险公司和7家再保险公司合作,在90多个城市推出“惠民保”,管理超过2500万份保单。
致力于构建医、药、险、健的生态闭环,同样是圆心科技的规划或者叫梦想。旗下的“圆心惠保”则汇集“特药服务、视频问诊、福利药品、理赔调查”四大服务,针对重大疾病、慢性疾病等健康领域保险,声称要以“保险+医疗+医药”专业能力为服务基础。
为了打造这样的闭环,圆心科技没少下功夫,从保险业挖了不少人加盟,意欲打造其“含保量”。不过,亦有曾与之打过交道的保险公司人士认为,圆心科技其实并不真的懂保险产品,虽然在一些地方牵头做“惠民保”,但精算能力非常弱,甚至在对保险公司做内部宣导培训时,对宣传材料中明显存在误导的地方“视而不见”。
在一些保险业人士看来,包括圆心科技在内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其实是希望通过保险公司本身的销售渠道进行获客。毕竟,与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乃至平安好医生相比,这些公司最大的短板是自身的平台流量有限,缺乏有效的流量入口,难以获得足够的客流量。
根据圆心科技的招股书,2017年-2021年,其来自创新保险服务的收入分别为770万元、2530万元和1.31亿元,虽然有不断激增之势,但随着“惠民保”的网红效应衰减,后续能否延续这种增势,还未可知。
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圆心科技的供给端赋能服务和创新医疗健康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49.1%和43.1%,但由于收入占比极小,两个板块的合计仅占总收入5.4%,尚不足以带动其整体毛利率大幅提升。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尤其是投资者相对成熟的港股市场,重要的是圆心科技如何讲出一个好的资本故事。虽然有“科技”之名,但从费用端来看,圆心科技用于科技研发的投入并不多,大部分费用于销售,其销售及市场推广费从2019年的3.25亿元,增至2021年的8.19亿元。
如果你是投资者,你对圆心科技感兴趣吗?
(喻观财经)
顶: 52111踩: 637
评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