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因突发状况返航,为何要在空中兜兜转转?
撰文 | Mirror 不久前,飞机发状川航货运航班3U3839在从重庆飞往莫斯科的因突途中,突然出现机械故障,况返机组人员出于安全考虑决定返航。航为何空 令人意外的是,这架飞机并没有直接返航,兜转而是飞机发状在空中兜兜转转了数小时后才在机场安全降落。 按一般人的因突想法,飞机遇到紧急情况需要降落时,况返难道不是航为何空应该尽快飞到目标机场降落,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兜圈子?中兜转 飞机的导航系统并没有问题,地面的兜转状况也不复杂,这其实是飞机发状驾驶员在特意绕圈,为安全着陆做准备。因突 飞机在盘旋过程会消耗燃油,况返从而减轻机身重量,这样在着陆时就不会超重。 可飞机起飞时载油量分明更重,怎么着陆时才担心超重? 不同于汽车的固定载重限制,飞机的起飞和着陆分别有两个不同的重量限制——最大起飞重量和最大着陆重量。前者通常远大于后者,例如波音747-400的最大起飞重量比最大着陆重量多了100吨。 这不难理解,毕竟飞机是以相当大的速度落向地面,乘客都能感受到那股冲击力。如果飞机载重过大,冲击力就会超出机身结构的承受力。此外,携带过多燃油着陆也有起火风险。 所以飞机在加燃油时不是像汽车那样加满就行,而是要同时考虑起飞和着陆时的重量限制。不同航线的燃油消耗显然不同,如果航线比较短就少加点,让飞机的着陆重量能及时减轻到安全范围内。 然而,普通客机正常航行时的油耗只有几吨每小时,万一途中遇到十万火急的情况,比如有病人需要抢救,而飞机又处于超重状态又该怎么办? 此时的飞机显然没有时间花数小时盘旋耗油,这时候还有两种更快的选择:超重着陆或者直接放油。 超重着陆的风险显而易见,不过如果没有超重过多(一般不超过1%),在机组和空管的配合下,也可能安全着陆,因为飞机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了这种紧急情况。 当然最稳妥的还是避免超重,把油放掉。这可不是把油箱打开就行了,而是需要专门的应急放油系统。 这个系统通常与供油系统整合在一起,飞机的大部分燃油都装在机翼那段,应急放油系统能够把燃油泵到翼尖喷出,并且能够控制放油速率。 应急放油程序启动后,飞机的重量将在15分钟内降到安全着陆标准,每分钟就会放掉数吨燃油。 2018年,东航MU587航班的波音777-300ER从上海飞往纽约的途中,机组人员就曾为抢救一名病情危急的乘客,而排放掉约30吨的燃油,然后备降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机场,这位乘客因此得到及时救治。 既然放油更快,遇到突发状况的飞机为什么不都选择直接放油? 不是所有飞机都有应急放油系统,它通常应用在受超重影响大的大型飞机上,比如波音747和空客A380。如果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和最大着陆重量相差不大,则不配备这个系统,比如波音737、空客A320。还有一些飞机出于性价比等因素的考虑将应急放油系统作为可选项,比如波音767和空客A330。 2020年,加拿大航空837航班的波音767-300的左发动机失火,飞机需要紧急降落,但由于没有应急放油系统,飞机在空中盘旋耗油4小时后才降落。 这次川航返航的空客A330同样没有选装应急放油系统,所以也得盘旋耗油。 应急放油过程需要机组和空管时时掌控飞机自身和周边的情况,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中国民用航空局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都对飞机应急放油的要求有详细规定,包括以下几点(摘自《中国民用航空规章》): 上面这些保障的是机上人员的安全,那么放油会不会威胁到地面上的人呢?比如下一场燃油雨? 大多数情况下,飞机是在数千米的高空中放油,燃油高速喷出后会雾化、蒸发,因此对机身和地面上的人都不会造成直接影响,但污染大气无可避免。 当飞机处于5000~6000英尺(1524~1828米)的高度时,释放的燃油一般能在落地之前完全蒸发。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飞机放油时的高度要超过这个范围,尽量高于3000米,并且要远离居民区和其他飞机。 除此之外,飞机放油还要小心避开空中的强静电区,因为搞不好一个静电火花就会引火上身,让情况火上浇油,静电也是加油站着火事故的元凶之一。 当然,放太多也不行。中国民航局应急放油规定:剩余油量至少要保证飞机能从海平面爬升3000米,然后以最大航程速度巡航45分钟。 然而,我们无法预料飞机会在何时何地出现何等程度的突发情况,所以很多时候要靠机组和空管的临场判断,必要时也可打破常规,目的都是尽可能避免或降低人员损伤。 如果客观条件不可控或者操作不当,地面居民就可能受到波及。2020年,达美航空89航班的波音777-200ER飞出不久后就因为单侧压缩机失速而返航,当时机长表示情况可控,机上人员最终全部安全着陆。 然而,由于机组在未告知空管的情况下低空放油,大量燃油未完全蒸发就淋到了地面上,而那片区域又是居民区,还有几所学校,至少56人因此皮肤或肺部受伤。 总体而言,当飞机面临突发状况时,应急放油或盘旋耗油是一种有效的安全措施。和飞机起飞前的安全提示一样,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但为了生命安全,准备再多也不多余。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因病去世
- 五粮液董事会换届完成 “新帅”曾从钦率班子成员亮相股东大会
- 中信证券:专项债发行压力陡增 6月流动性缺口较大
- “果链”为谁狂欢?苹果有望发布首款AR/VR眼镜,这些A股公司已布局
- 为产业突破厚积产业人才力量
- 梅德韦杰夫:西方因仇恨对俄采取行动 记住不要原谅
- 宁波楼市新政:公积金最高贷100万 二孩三孩家庭限购区可再买一套
- 董明珠:格力电器2021年虽没达到预期目标,但韧性更强了
- 北京市疾控:加强人员动态管理,进一步降低到岗率
- 中泰资管:复盘历次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光有憧憬还不够
- 微拍堂营收两年增5亿净利仅增500万 两遭监管处罚信任机制尚待完善
- 北京“防疫情、稳经济,助力企业发展”政策细则汇总上线
- 全国首部规范居民自建房的地方性法规出台
- 大连沃尔玛卖不合格口罩,被罚2700元
- 国务院发文保障种粮农民收益,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
- 满帮涨超10% 近日推出“关怀模式”
- 国家卫健委:社会面病例占比较高,与这两个方面原因有关
-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欧盟须成一股军事力量
- 安踏女鞋海报被指擦边,最新回应!
- 俄媒:日本表示不会退出“萨哈林2号”油气项目
- 搜索
-